基於ESG標準的可持續投資是歐洲投資行業中最熱門的話題。但是,由於對“ESG投資”的確切含義沒有統一定義,市場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投資方法。
從投資公司的角度來看,可持續證券的廣泛標準往往讓投資者和投資顧問們感到困惑,於是投資者選擇信任他們的基金提供商,認為他們可以準確地對ESG投資分門別類。這意味著投資顧問和基金公司在基金的選擇和構建方面肩負著很大的責任,一旦做的不好,這些顧問和基金提供方將面臨巨大的聲譽風險。因此,大量的投資顧問和投資平臺開始向第三方機構尋求幫助,目的在於讓他們的客戶能夠找到最適合其需求和、或價值觀的投資對象。他們希望可以通過這樣做來避免選股不當所帶來的聲譽風險。
但是,將選擇基金的責任轉移給第三方,以避免聲譽風險,這樣做真的可行嗎?專業人士認為,在很多情況下,選股不當都可以歸結於服務提供方自身使用的篩選方法有一定缺陷。為了避免這種聲譽風險,相應的服務提供方必須做好功課,至少需要檢查其推出的基金是否有明顯的錯誤。
當資產管理公司擁有自己的基金平臺時,這點就變得尤為重要,資產管理公司應知道自己的哪些基金符合相應的選擇標準,而哪些不符合。否則,投資者可以聲稱自己被誤導投資了本來不會購買的基金,並可能因此尋求法律賠償。
所以,所有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都應該意識到,即使是最好的基金篩選模型也可能對投資者產生誤導。如果一些基本信息(例如對基金投資策略的描述)是錯誤的或具有誤導性的,或是投資組合持有缺乏透明度的成分股,那投資者就需要更加謹慎地做出投資決策。
此外,基金行業應審查其現行的基金售賣的標準或規則,並檢查其招募說明書等文件中使用的ESG相關的關鍵詞。如果市場監管機構調查發現,一些共同基金在法律文件中使用了此類關鍵詞,卻沒有在其投資流程中執行相應的標準,這將被視為欺詐行為,並可能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