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特斯拉財報顯示,全年淨利潤 7.21 億美元,特斯拉光靠出售碳排放積分,一年就獲得了 15.8 億美元的營收,是年淨利潤的兩倍還多。如果沒有“賣碳”,特斯拉還在虧本。
真正的碳交易還是在企業之間,最顯而易見的是新能源車企,最引人矚目的當屬是特斯拉。2020 年特斯拉財報出爐後,馬斯克就一直被調侃為“賣碳翁”。
2020 年,特斯拉光靠出售碳排放積分,就獲得了 15.8 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是年淨利潤的兩倍還多。據特斯拉 2020 財報顯示,2020 年全年總營收 315.36 億美元,交付了 49.96 萬輛車,淨利潤才 7.21 億美元。對比之下,出售碳排放積分獲益的 15.8 億美元可以算是“躺賺”。
國內方面,騰訊、阿裡、百度等國內互聯網企業也緊跟減碳潮流。
騰訊的 T-Block 節能技術每年能節省標煤 3500 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2.33 萬噸,相當於每年種下 3.6 萬棵樹。阿裡的“綠色 IT”技術,能將資料中心的能耗降低 70% 以上,2018-2020,三年間省下的電相當於一個中型水電站一年的發電量。
2019 年百度在華北腹地開工建設的三個超大型雲計算資料中心,每 10 萬台伺服器年均節電超過 1 億度,相當於 10 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量。
儘管現階段花費巨大,且並不會帶來直接相對等的收入。但有意識的科技巨頭已經扮演起了“碳生意”中的各個角色,承擔起功利千秋的人類命運事業。
近日,就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博鼇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在博鼇圓桌會議上的演講所述,中國的碳交易仍然無法形成合理、穩定可預期的價格。很多機構和企業也並不清楚應該用什麼樣的參數和度量方法來進行計算,多數的參數並不是在空氣中實測二氧化碳來度量的,而是從生產方式、工業方式來計量的。
除了建立碳交易市場,實現碳中和,面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環節的脫碳。需求側的主要脫碳壓力來自工業、農牧業等產業側,供給側脫碳則包含電力、氫能、生物質等能源生產方式,以及碳捕捉、封存和利用等。實現路徑主要包括清潔能源的生產、碳捕捉和碳消耗,以及能效優化。
也只有工業基礎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足夠底氣推動能源轉換,碳排放話語權爭奪基本上還是大國的牌局。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還難以擠進牌桌的時候,所有大國都意識到,碳中和是通向下一個時代的鑰匙,必須加速拿下。
來源:果殼